文字,只能存储信息,但无法将信息转化为行动,只有人通过阅读文字,将文字存储的信息传递到大脑,然后通过大脑指挥身体作出行动。
这样做对于非重复性劳动没有什么问题,但对于重复性劳动就不划算了。下面以批量生产螺丝钉为例,说明应对重复性劳动的方法。
首先由人通过阅读文字,获得生产一颗螺丝钉的信息,然后将生产一颗螺丝钉的信息固化到一台机器上,也就是制造一台生产螺丝钉的机器,然后由这个机器来生产螺丝钉。
上面这种机器虽然好用,但不够灵活,比如你想生产另一种型号的螺丝钉,你就不得不重新制造一台机器。
计算机的出现,解决了这个问题,同样拿生产螺丝钉举例,第一步还是由人阅读文字,获得生产螺丝钉的信息,然后将这个信息固化到计算机上,也就是编写一段生产螺丝钉的程序,然后计算机执行这段程序,生产出螺丝钉。
如果要生产另一种型号的螺丝钉,只需重写一段程序即可,这远比重新制造一台机器容易的多。
再进一步,以后也许计算机可以理解人类的语言。那么,包含着生产螺丝钉信息的文字就可以直接被计算机读取,然后直接生产出对应的螺丝钉。
比较上面几个生产螺丝钉的过程,你会发现,信息转化成行动越来越容易,直至完全不需要人类的参与,这样一来,不但重复性的劳动可以交给机器来处理,非重复性的劳动也一样可以交给机器来处理。
不论是最原始的机器,还是先进的计算机,其本质都是一样的,即首先要将信息固化到机器中,然后机器才能按照固化的信息来行动。
那么,这是不是就说明机器不能从事创造性的劳动(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去构造新信息的劳动)呢?现有的机器确实无法很好的完成这一任务,但随着机器本身的不断发展,我感觉,终有一天,机器能够越来越逼近人类,这个过程就像生物的进化,或者婴儿慢慢长大。
如果机器能完成人所能完成的一切劳动,那么人类继续存在的意义是什么,又如何区分机器和人类,会不会出现黑客帝国中机器叛变人类的情况?
参考资料:
【计算机程序的构造和解释】
各种机器人(可以在网上搜到)
会解魔方的机器人
会打乒乓球的Kuka公司机器人
亚马逊配送中心拣货机器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