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成即佛成!
中國近代高僧太虛大師曾說:「人成即佛成。」 啊!是呀!人格的最後完成,就是佛了! 一切佛法、一切經論也只不過是幫助我們完成人格的工具而已。 如果對人格的完成沒有幫助,那麼即使緊緊的擁抱著那些工具, 又有什麼意義呢?
佛:「我念」等於零!
當然,在完成人格或成佛的過程中,可以劃分不同的階段或等級。 怎樣劃分呢?以什麼作為依據或標準呢? 我認為主要不是以「佛法知多少」或「經論知多少」為依據, 而是以「我念」的輕重程度作為標準:
「我念」很重的人,人格的素質很低! 「我念」較輕的人,人格的素質較高! 「我念」趨向零的人,人格的素質更高! 「我念」等於零的人,也就是全無「我念」,那就是佛了!
而「我念」的輕重程度,可從以下三方面來衡量: 一、心靈是否客觀開放?﹝「我念」重的人,心靈是很主觀封閉的!﹞ 二、對人有沒有愛心或慈悲心?﹝「我念」重的人,對人往往懷有敵意!﹞ 三、對事物是否執著?﹝「我念」重的人,即使別人無意的一句批評, 也會耿耿於懷!﹞
何謂「我念」?
所謂「我念」,簡單來說,即是自我中心; 嚴格一些說,是指「有一個跟他人他物隔離甚至對立的自己」之心念。 那是一種以自己為大、為重或為核心的觀念或心態。 以這種觀念或心態出發,會衍生出自私、貪婪、虛榮、自卑、妒忌、仇恨…… 以及出人頭地、戰勝別人、不可被別人看輕等等俗情和妄念, 而這些俗情和妄念又會帶來很多煩惱和痛苦。
「我念」並非佛教的慣常用語; 根據佛教的語言習慣,應說「我見」或「薩迦耶見」。 不過,由於我對「我念」一詞較有感覺,因此較為喜歡使用而已。
了解「無我」不等於體證「無我」!
佛教講「諸法無我」,意思是指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的, 亦即是緣聚則生、緣散則滅的,當中沒有任何獨立自存和永恆不變的實體。 不過,明白這種道理之後,並不等於就能夠除去「我念」, 並不等於就能夠達到「無我」的境界! 如果以為明白了,就達到了,那只是愚昧! 啊!要除去「我念」,即是要體證「無我」的境界,是需要修行的!
對抗與「純然覺察」
我過去差不多用了十年時間跟「我念」對抗, 似乎把「我念」壓服了,表面看來,好人一個! 但其實「我念」並沒有消除,只不過把它壓抑到心靈的深處罷了。 我只要對自己真誠一些,就清楚知道自己的「內在」並沒有改變! 噢!其實愈想除去「我念」,就愈難除去「我念」, 因為想除去「我念」本身,正是「我念」的表現!
現在看來,我不禁笑自己實在太愚癡了!
「我念」是無需對抗的! 不僅不用對抗,還要微妙地接受它,因為這樣,才能看清楚它。
只要覺察,保持覺察,以不帶任何批判性的眼光來覺察它, 「我念」就會漸漸減輕,這是我近兩年來的體會。 現在,我不用反省﹝反省是事後覺察﹞,當「我念」一起,就能即時覺察了。 當然,我現在還未能完全除去「我念」,它仍幽幽的隱藏於我的心靈之中。 唉!要完全除去「我念」,體證「無我」境界,太難了!太難了!
一點感受
經過十多年來的不斷修行──思考、讀書、打坐、觀想…… 我愈來愈了解到: 由於自己於無數世以來,宿業障重,習氣難改,即使道心強烈, 若無他力,單憑自力,想體證「無我」境界,證悟佛道,幾乎無望!
十多年來,我熱切期望,但十多年來,我亦不知有多少次灰心與失望!
如今,求道之心,看似淡了;但比以前更為穩定。 我還是在求道的旅途上,踽踽獨行……
引自:http://www.npc.edu.hk/staff/~ngtungying/dharma/dharma003.htm